说真的,看到萨拉赫在英联杯决赛那个数据,我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喷出来。
全场隐身,射门挂零,这还是那个曾经追着梅罗屁股跑的埃及法老吗?
这表现,别说金球奖了,不被球迷寄刀片就算好的了。
你说他不行吧,人家也曾经是扛着利物浦前进的大腿。
但你要说他行吧,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,这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两次非洲杯决赛,三次欧冠决赛……算下来,大大小小12次决赛,运动战进球就没见过,只有点球聊以慰藉。
这“大赛软脚蟹”的帽子,扣得是真瓷实。
这事儿,球迷肯定是最先炸锅的。
有人说他碰瓷梅罗,是“数据刷子”,平时虐菜猛如虎,一到硬仗就拉胯。
当然,也有人替他说话,说他每年都要因为信仰“放空”一段时间,状态不稳很正常;再加上非洲杯,赛季总是被切割得七零八落,想保持巅峰状态,难啊!
但问题是,同样是踢球,为啥马内就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?
还记得2018/19赛季欧冠淘汰赛,马内拿了4次当场最佳,那几粒进球,简直是视觉盛宴。
这么一对比,高下立判。
当年利物浦在续约的时候,选择了萨拉赫,放走了马内。
现在看来,这步棋是不是有点失算了?
当然,马内后来也有状态下滑的问题,这谁也说不准。
但是,当年的马内,是真的能打硬仗的。
其实,这件事背后,反映的是俱乐部运营思路的问题。
芬威集团的选择,更多的是基于商业价值和未来潜力,而忽略了球员在关键时刻的稳定性。
毕竟,萨拉赫的商业价值摆在那里,能给俱乐部带来巨大的收益。
但足球,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。
再深一层想想,这不仅仅是利物浦的问题,很多俱乐部在运营上,都会面临这种“商业价值”和“竞技实力”的博弈。
选择哪个,往往会影响球队的未来走向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为萨拉赫“大赛心态不行”时,是否忽略了足球运动本身高强度对抗带来的状态波动?
是否忽略了俱乐部战略选择对球员发展的影响?
是否忽略了现代足球商业化运营下的种种无奈?
说到底,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,个人的发挥,离不开团队的支持。
萨拉赫的“拉胯”,或许只是利物浦整体崩盘的一个缩影。
而利物浦的崩盘,又与俱乐部运营思路的转变息息相关。
就像开篇说的,萨拉赫的数据让人惊掉下巴。
但仔细想想,这背后,也许不仅仅是萨拉赫一个人的问题。
这根导火索,最终引爆的是俱乐部运营理念,球员状态,战术安排等等深层问题。
最终,萨拉赫成了那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,承担了所有的火力。

